歐盟碳排放新規上路 車商面臨天價罰款風險 如何應對成關鍵

歐盟碳排放新規衝擊全球車市

歐盟最新碳排放法規已正式實施,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正讓各大車廠陷入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新規定,2025年起所有在歐盟銷售的新車,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過93.4克,到2030年更將進一步下修至49.5克。違規車商將面臨每超標1克罰款95歐元的天價處罰,以年銷量10萬輛計算,超標10克就可能產生近億歐元的罰款。

這項政策直接衝擊傳統燃油車的生存空間。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報告顯示,目前歐盟境內銷售的新車平均碳排放量仍高於標準值約20%,意味著多數車商若不及時調整產品策略,未來幾年將面臨巨額罰款。尤其豪華車品牌因車型較大、動力較強,面臨的合規壓力更為嚴峻。

市場分析師指出,碳排放罰款可能吃掉車企高達15%的年度利潤,這迫使各大集團加速電動化轉型。福斯集團已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入890億歐元發展電動車,賓士更計劃在2030年前全面停產燃油車。不過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難以避免,供應鏈重組、技術研發與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龐大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不僅適用於歐洲本土車商,所有進口至歐盟市場的車輛同樣受到規範。這意味著台灣車廠若要維持歐洲市場競爭力,必須立即著手改善產品碳排放表現。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建議,台灣供應鏈應把握此波轉型契機,積極開發輕量化、高效能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

歐盟環境專員表示,這項政策目標是促使交通領域加速脫碳,以實現2030年減排55%的氣候承諾。但汽車產業界則憂心,過於激進的規範可能導致車價上漲、就業機會流失等副作用。如何在環保與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幾年歐洲汽車政策的重要課題。

電動車銷量暴增仍難補燃油車缺口

儘管歐洲電動車市場呈現爆炸性成長,2023年銷量較前年增長28%,但整體占比仍僅有12%左右。專家估算,要達到歐盟碳排放標準,電動車市占率至少需提升至35%以上。這種轉型速度對多數傳統車廠而言極具挑戰性,特別是考慮到電池原料短缺、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等現實限制。

分析師警告,過渡期內可能出現「合規缺口」現象。即使車商全力推廣電動車,短期內仍難以完全彌補燃油車銷售造成的碳排放超標。部分車廠已開始考慮限制大排氣量車型的供應,或提前停產某些高污染車款,以降低整體碳排放平均值。

另一個潛在風險是消費者接受度。雖然政策大力推動電動車,但充電便利性、行駛里程與購車成本等因素,仍讓不少歐洲消費者對轉換持觀望態度。這種市場需求與政策目標的落差,可能導致車商陷入兩難:要麼承擔罰款維持燃油車供應,要麼冒著市占率流失風險強推電動化。

諮詢公司麥肯錫建議,車廠應採取「雙軌並行」策略,一方面加速電動車產品線擴張,另一方面持續優化燃油車效率。例如透過48V輕混系統、汽缸休止技術等過渡方案,逐步降低傳統動力系統的碳排放強度。

亞洲車廠面臨技術與合規雙重挑戰

對於台灣、韓國等亞洲車廠而言,歐盟新規帶來更複雜的挑戰。不同於歐洲本土品牌可獲得政府補貼與政策支持,亞洲車商必須獨力承擔轉型成本。特別是中小型車廠,研發資源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開發出符合歐盟標準的全新動力系統。

韓國現代汽車已宣布將歐洲市場電動車占比提高至75%,並投資165億美元建設美國電動車工廠。這種大規模投資對多數台灣車廠而言難以複製。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台灣車商正考慮縮減歐洲市場業務,轉而聚焦碳排放規範較寬鬆的新興市場。

供應鏈方面,台灣汽車零組件廠也感受到壓力。專精於傳動系統、引擎部件的傳統供應商,必須加速轉型開發電動車相關產品。例如和大工業已投入馬達齒輪箱研發,為電動車時代做準備。但轉型過程中的技術門檻與認證要求,對中小企業構成不小壓力。

專家建議,台灣廠商可考慮策略聯盟方式,共同分擔研發成本與風險。例如組成技術聯盟開發模組化電動平台,或與歐洲車廠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藉此取得最新環保技術支援。

碳權交易與技術中立政策引發爭議

歐盟新規中的「技術中立」原則允許車商透過多種方式達成減排目標,包括購買碳權、投資再生能源項目等。但環保團體批評這可能淪為「漂綠」手段,讓財力雄厚的大車廠花錢了事,而非實質減少車輛排放。

特斯拉等純電動車製造商則成為碳權交易的主要受益者。由於自身產品已零排放,這些公司可將多餘的碳排放額度出售給傳統車廠。2022年特斯拉透過碳權交易獲利近18億美元,成為重要收入來源。這種機制雖然促進技術創新,但也引發市場公平性質疑。

另一個爭議點是對不同動力系統的差別待遇。目前法規對純電動車給予零排放計算,但未考慮電力生產過程中的間接排放。專家指出,在燃煤發電佔比較高的國家,電動車的整體碳足跡可能與高效能油電車相差無幾。

歐盟委員會表示將在2026年進行法規檢討,考慮引入「全生命周期」排放評估,將車輛從生產到報廢的總碳排放納入計算。這可能進一步改變市場競爭格局,促使車商重視供應鏈脫碳與材料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