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 | 香港來瞭,北上廣深還會遠嗎?

家事服務台北
家事服務推薦
冷氣機清洗
洗冷氣機
清洗冷氣機
香港采用瞭與臺北類似的“隨袋征收”模式向垃圾“宣戰”,成為人口高密度城市破局垃圾圍城步伐加速的重要信號。眼觀內陸,北上廣深等類似的高人口密度發達城市在垃圾問題上表現如何,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據悉,香港環境局於十一月十四日向立法會提交《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建議按「污染者自付」的原則和現時廢物收集的方式,實行兩種收費模式,分為「按袋」收費及「按重」收費,落實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香港采用瞭與臺北類似的“隨袋征收”模式向垃圾“宣戰”,成為人口高密度城市破局垃圾圍城步伐加速的重要信號。眼觀內陸,北上廣深等類似的高人口密度發達城市在垃圾問題上表現如何,未來又將何去何從?E20研究院在對我國主要從城市(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進行分析後認為,整體來看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城市,其財政承受能力越強,對垃圾處理費“污染者付費”的需求程度越低,征收緊迫性越弱。然而經濟發達地區人口集中度高,人口增速明顯,生活垃圾產生量巨大,一味依靠政府付費,對於有明確污染者來源的垃圾處理服務來說,不但有悖於“污染者付費”的基本原則,也對於加快推動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進程有害無益。本次香港垃圾收費立法工作的推進,對我國大陸類似高人口密度城市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垃圾收費工作起到瞭一定的示范作用(參考鏈接:)。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對此進行瞭進一步分析判斷。此文信息量較大,請晚高峰時段地鐵上的各位乘客看文時扶穩坐好,小心過站。
香港擬推行計量收費,ECO三步推進政策落地據中國固廢網報道,香港環境局已向立法會提交《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建議市民以指定垃圾袋扔垃圾並繳納相關費用。在收費實施的前3年,以每升0.11港元收費。草案建議,收費將采取“按垃圾袋/指定標簽”以及“按重量”兩種標準。前者適用於大部分住宅樓宇、村屋、商鋪及機構場所。下列三種情況均需采用按袋收集的方式:廢物由食物環境衍生署或其承辦商的垃圾車收集;廢物由私營廢物收集商的壓縮型垃圾車收集;自行/由收集廢物的員工將廢物送往食環署的垃圾收集站棄置時。指定垃圾袋有9種大小,容量在3升至100升之間。新條例下,按照每升0.11港元的收費標準,若一個三口之傢每天使用一個最常用的10―15升指定垃圾袋,每月需繳費33―51港元。大件垃圾如采用上述三種方式棄置,且無法放進指定垃圾袋時,需要貼上指定標簽,每件統一收費11港元。為瞭方便市民購買,指定垃圾袋及大型廢物標簽可以在約4000個銷售點購買,包括超市、便利店、個護產品商店、加油站、郵局、自動販賣機等。按重量收費的方式則用於由私營廢物收集商使用非壓縮型垃圾車所收集的廢物,需按重量以“入閘費”形式付費,主要適用於工商業處所棄置的龐大或形狀不規則的廢物。特區政府於11月14日向立法會遞交條例草案進行首讀及二讀辯論。政府建議草案通過後,有1年至1年半準備期,立法後則有6個月的適應期,條例最快預計將在2020年底全面正式實施(參考鏈接:)。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適應期內,前線執法人員主要對違法案例發出警告,但若存在性質及程度嚴重的違法行為(如違法者警告後仍屢次違法),仍會采取執法行動。適應期後,執法行動將較為嚴格:包括定額罰款通知書:每張1500港幣;如以傳票檢控,首次定罪――最高罰款25000港幣,並監禁6個月;再次定罪――最高罰款50000港幣,並監禁6個月。對此,香港市民大多表示支持。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環境局在過去一段時間已就這項政策及相關的落實安排向市民和業界人士進行瞭意見征集,包括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2013年進行的廣泛的社會參與過程,在收費前進行瞭充分的民意征集,凝聚瞭市民的共識。至於落實方面,黃錦星表示,如同其他城市,當要移風易俗、改變大傢以至各行各業的行為習慣時是有挑戰的。為此,香港政府已梳理相關政策,提出瞭配套措施以配合收費機制的運行。第一方面是”E for Education”,教育先行;”C for Community support”,即社區支援;然後是”O for Outreaching assistance”,外展協助;簡稱”ECO”,即環保減廢進程。教育先行香港從全港、地區以及外展全面開展瞭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減廢回收和收費安排的認識,並加強社區支援和外展協作。環境保護署會增設外展隊,到社區協助減廢回收,並向社區回收中心提供恒常化資金,還會推出一系列先導計劃,幫助社區加強幹凈回收,如免費回收傢居塑膠、免費收集工商業廚餘。另外,特區政府還推出瞭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專題網站,載列收費詳情。社區支援第二方面是社區支援。政府會加大資源,投放於支援社區,推廣源頭廢。最近的《施政報告》已宣佈,香港政府會在下一個財政年度增發約三至四億元,加強相關減廢和回收的支援,亦會在將來落實收費時,把鉿外數鉿增大至八至十億元。呃個數目與預計屆時收到垃圾收費的總數相近,達到「專款專用」的效果。外展協助第三方面是外展協助。在環保署之下設置外展隊,落到社區支援相關人士,包括前線清潔(員工)、物業管理公司、屋苑居民團體及地區團體等,提供面對面、更加直接的協助,讓他們可以在早期理解如減廢回收,落實時可以配合收費安排等。
按袋付費的經典先行者――看看臺灣做瞭哪些?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與傳播中心,人口密度居臺灣第二位。臺北地少人多,大量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曾一度困擾臺北市政府。為瞭從源頭上降低垃圾產生量,減輕環境負荷,臺北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耗時近30年分階段采取不同措施(如表 1),綜合運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實現瞭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目標。表 1 臺灣地區生活垃圾處理階段及其特征北市先後頒佈瞭一系列創新政策,在收費標準、收取方式等各方面不斷改革,最終成功實現瞭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垃圾不落地”政策為將垃圾分類過程具體化,增強政策的可實施性,提高居民的參與率,1996年臺北市政府開始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每晚7點至10點,後裝式垃圾收運車停在居民區的路邊收集點,居民必須將垃圾裝袋後拿到收集點投入垃圾車。如果居民隨便亂投垃圾的行為被發現或被舉報,則將被罰款。除此之外,政府還以柔性宣傳方式鼓勵民眾進行自願性垃圾分類,使得垃圾清運量逐漸降低。“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1997年1月1日起,臺灣“環保署”結合社區民眾、地方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全面實施“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全面實施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工作,並以回饋的方式鼓勵全民參與,建立開放的回收清除處理市場。社區民眾:一方面自發成立回收組織,專事垃圾資源回收,獲取一定收入;另一方面,更多社區居民都在積極推廣傢庭垃圾分類回收理念。回收商:政府鼓勵民間企業發展,並向社區民眾及清潔隊收購資源物質。地方清潔隊:代表政府將資源垃圾與一般垃圾分開收集清運,變賣所得依一定比例回饋參與單位及人員。回收基金:督導責任業者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成立基金;運用獎助及補貼機制,推進資源回收處理體系建設;建立有效回收制度,暢通回收處理管道。1997年3月28日,臺灣對《廢棄物清理法》進行瞭修訂,明確制造業者和進口商必須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成立資源回收基金。同年7月,“環保署”先後成立一般廢物及容器、廢機動車輛、廢輪胎、廢潤滑油、廢鉛蓄電池、農藥廢容器、廢電子電器物品及廢資訊物品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等8個基金管理委員會,輔導並執行各項公告應回收物品及容器的回收清除處理。1998年7月,臺灣當局將“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納入整個政府預算,接受“立法會”直接監督,並由“環保署”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基管會)。基管會主任委員為“環保署長”,委員則由政府機關代表、工商團體代表、學者專傢、社會公正人士及民間團體組成。執行秘書及副執行秘書均由“環保署”現職人員擔任。資源回收自從業者繳交基金,其中80%為“信托基金”,20%為“非營業基金”。根據規定,制造業者應按當期營業量,輸入業應向海關申報進口量,於每期營業稅申報繳納後15日內,依主管機關核定之費率,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而基金的受益方則是學校、社區、賣場、地方政府清潔隊、民間宗教社會福利組織等,他們回收後,或送或賣,進入資源回收清除業者及再生產業業者渠道,這些處理業者經過稽核認證後,就可以向“基管會”回收基金中的“信托基金”依種類數量得到補貼。“垃圾費隨袋征收”政策除瞭“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臺北市於2000年采取強制方式實行瞭“垃圾費隨袋征收”政策,變被動的“垃圾處理”為主動的“垃圾管理”,綜合運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實行全民動員,要求民眾於垃圾投放前,按照一般垃圾、資源類可回收垃圾、危害垃圾、餐廚垃圾的分類標準對垃圾進行分類,對於分好類的資源回收類垃圾予以免費清運;其他一般垃圾必須使用專用付費垃圾袋裝袋後投放到垃圾壓縮車中統一收運,並由專人抽樣檢查。如果不使用專用垃圾袋,清潔隊可拒收。如果檢查發現沒有按照規定分類,會被罰款1200到6000元新臺幣。偷扔垃圾重罰,舉報者可以獲得兩成罰款作為獎金。這些政策的實施,形成瞭“多扔垃圾多付費”的垃圾收費機制。專用垃圾袋分多種規格,1公升的為0.42元新臺幣,3公升的是1.26元新臺幣,一般是10個起售。《臺北市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征收自治條例》規定,購買及使用假冒垃圾袋罰款達三萬元以上;偽造或販售偽造的專用垃圾袋,處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並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為保障垃圾費隨袋征收的政策成功落實,臺北市召集市屬各部門通過媒體、海報、宣傳折頁、街頭標語、現場說明會等一切形式進行宣講,並在實行之初,先行每戶免費發放30個,以培養市民的使用習慣。自2004年1月開始,臺北市進一步實施廚房垃圾分類收集。將廚房垃圾分為“養豬廚餘”(剩菜剩飯類垃圾)和“堆肥廚餘”(未經烹調的菜根菜葉垃圾)兩類,分別放入後裝垃圾車尾部加掛的紅、藍塑料桶中,並硬性規定若將普通垃圾雜物混入廚房垃圾排放,將被處以1500至6000元新臺幣罰款。在回收的兩類廚房垃圾中,養豬廚餘將販售給養豬戶,而堆肥廚餘則委托給化肥廠處理。這樣的做法不僅使廚房垃圾變廢為寶,更降低瞭後期處理普通生活垃圾的成本。但值得註意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廚垃圾的成分越加復雜,且裡面包含瞭洗滌劑、消毒劑、塑料袋等污染物質,如果不經過前端的無害化處理,喂豬會帶來衛生防疫方面的隱患。由於餐廚、廚餘垃圾的分類監管存在一定難度,我國大陸已明令禁止使用餐廚剩餘物喂豬(相關鏈接:)。在垃圾分類政策明確化、強制化的基礎上,垃圾費隨袋征收政策得以順利推行,最初一個月在收集到的垃圾袋中,隻有0.06%不是專用袋,一年後平均每日收到的221443個垃圾袋中, 隻有24個不是專用袋, 成功率幾近100%。自垃圾分類收集與垃圾費隨袋收費政策相互結合後,在完善的獎懲機制配合下,臺北市的垃圾清運量變化明顯(如圖 1),填埋量也從最高每日2501噸,降至59噸,減量97.6%。到2010年,臺北市實現瞭垃圾零填埋的目標。圖 1 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征收前後垃圾清運量及日人均垃圾清運量變化圖(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圖 2 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征收前後垃圾填埋量變化情形圖(數據來源:上海世博會城市生活最佳實踐區臺北案例館)人口高密度城市如何破局:“北上廣深”們迎大考隨著我國大陸經濟的飛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與香港、臺北類似的高人口密度城市在大陸開始湧現,以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為代表的一批典型的大城市迎來瞭人口的急速增長。而與之相應地,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對原有的垃圾處理設施產生瞭嚴峻的考驗,焚燒場超負荷運營,填埋場壽命緊縮乃至垃圾圍城的現象開始出現。圖 3 2016年垃圾產生量最大的五個城市垃圾產生及處理情況分析根據《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6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上海居首,北京次之。考慮到常住人口,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城市為廣州,深圳次之。可以看出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人均產量相對較高,E20研究院認為這可能與不同地域人口飲食習慣不同存在關系。結合當年各城市實際處理能力來看,廣州缺口明顯,且人均垃圾產生量大,垃圾圍城形勢最為嚴峻。本文僅選取人均日均生活垃圾產生量在1公斤左右的四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北京、上海進行分析。圖 4北上廣深生活垃圾處理費收支情況一覽整體來看,北上廣深人均實際繳費額均未達收費標準,收繳率仍有欠缺。四大城市相較,深圳收繳情況最好,收支短缺最小,這與其“隨水征收、間接計量收費”的方式有較大關系;而人均垃圾量和垃圾處理能力短缺情況均居首位的廣州收繳情況則不夠樂觀,雖收費標準最高,但實際收繳率較低,上門征收方式的實施效率值得商榷。另外兩大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級一線”城市京滬從收繳情況來看幾乎未收費,而龐大的人口帶來的垃圾處理費支出卻遙遙領先,北京雖針對居民端開征瞭處理費,但近30年前的收費標準與今天的實際處理成本相去甚遠,加之上門征收的低收繳率,實收金額可謂杯水車薪。E20研究院在對我國主要從城市(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進行分析後認為,整體來看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城市,其財政承受能力越強,對垃圾處理費“污染者付費”的要求程度越低,征收緊迫性越弱。然而經濟發達地區人口集中度高,生活垃圾產生量巨大,一味依靠政府付費,對加快推動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進程有害無益。隨著香港垃圾收費立法工作的推進,對我國內陸類似高密度城市的垃圾收費工作起到瞭一定的示范作用(參考鏈接:)。為此,E20研究院對上述四個城市的收費機制設計、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程度和末端處理設施建設情況進行瞭分析。垃圾收費工作的推動,需建立在各地相關配套機制齊全的前提下進行,結合長期的宣傳、教育基礎,不可一味邯鄲學步,反而適得其反。廣州廣州作為我國人均垃圾產生量最大的城市,其處理能力和需求矛盾最為明顯。因此,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最為迫在眉睫。同時,作為我國內陸首個實施垃圾收費政策的城市,廣州市在垃圾分類和收費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分類情況廣州市自2010年起開始全面推廣垃圾分類工作。2011年出臺瞭全國第一部生活垃圾分類規章制度《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再一次走在瞭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的最前端。自2012年起,市領導班子成員每年進行一次全市動員大會,號召全市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2015年起,廣州市開始在社區、街道等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廣州市調整瞭垃圾分類工作的管理協調機制,垃圾分類工作已覆蓋60%以上人口,在832個社區開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優化瞭978條收運路線,與1200傢餐廚單位簽署瞭征收協議並創建瞭655個餐廚垃圾收運點,升級改造瞭91座中小型壓縮中轉站。另外自2017年起,廣州市開始執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強制分類工作,並於9月起開始對垃圾分類進行執法,已於10月起開始處罰,至今已開具40份整改通知。廣州市已將垃圾分類效果納入機關單位的績效考核范圍之中,充分利用績效考核杠桿帶動員工主動、積極、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廣州市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工作,走進學校、單位和傢庭進行宣傳推廣,並於每周六進行專題宣傳。廣州市還組織瞭執法者、傢政工作人員、導遊等一線作業人員進行垃圾分類的相關培訓,力求將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帶入居民的生活工作之中。同時開展瞭“小手拉大手”的宣傳活動,將垃圾分類帶入中學、小學、幼兒園。收費情況廣州市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已開始以10元/戶/月的標準向居民征收清掃保潔費。而垃圾處理費的收取則是從2002年開始實施,收費標準為定額收取居民5元/戶/月、單位7.5元/桶。由於垃圾處理有一定的公益事業屬性,廣州市垃圾處理收費的性質為經營服務型收費。這也使廣州市成為瞭我國第一個實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的城市。由於實行最早無例可循,收費標準的制定僅考慮居民、單位等的交費承受能力,並未進行成本測算。最初廣州市對垃圾處理費采取“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方法,由區級相關部門直接上門收取,收到的垃圾處理費用上繳市級財政,用款再由財政二次分配下撥。上門收繳的方式效果差、效率低,導致廣州市垃圾處理費實行數年來,收繳率持續走低。後廣州市對此做出調整,將垃圾處理費與清掃保潔費合並征收,共計居民15元/戶/月,由街道進行征收。同時對“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方法做瞭相應修改,收繳的垃圾處理費直接由街道保管、利用,不再上交財政部門,但同時,財政不再給予收費補貼。兩費合收有效地提高瞭垃圾處理費的收繳率,同時收費由街道自行支配利用也為垃圾處理費收繳工作帶來激勵作用,至2010年左右,收繳率有所提升,但仍不足三成。據E20研究院調研,2015年廣州市收繳垃圾處理費共計約1億元左右。廣州市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施距市區較遠,平均運距達85公裡往返,垃圾清運車輛平均每日僅能往返運輸2次,運輸成本極高。根據2015年數據統計,廣州市生活垃圾運輸的成本就達到2億元,收繳的垃圾處理費尚不足運輸成本的一半,距覆蓋生活垃圾處理全成本差距甚遠。整體來看,廣州市垃圾收費政策在全國具有一定代表性,定額上門征收的方式在落實方面具有一定困難。處理情況目前,廣州市有在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2座(分別是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一分廠、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二分廠),設計處理總量為3040噸/日,生活垃圾填埋場6座(分別是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番禺區龍美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花都區獅嶺生活垃圾填埋場、增城區棠廈生活垃圾填埋場、增城區陳傢林生活垃圾填埋場、從化區城市廢棄物綜合處理場),設計處理總量為13500噸/日。而根據廣州市城管部門統計,廣州市實際日均處理生活垃圾總量已超過2.3萬噸,其中安全填埋處理的占80%左右、焚燒處置的20%左右,各處置設施超負荷運行,運行壓力極大。為此廣州市已規劃、正在建設5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成後日均設計焚燒規模將達到1.7萬噸,有效緩解廣州市垃圾圍城的現狀。在建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預計2018年起逐漸投產。廣州市規劃在7座焚燒設施全部投產後,焚燒處置的占比將上升至80%以上,安全填埋處理的占比降至20%以下僅用於焚燒處置產生的飛灰、爐渣等的填埋處理。深圳深圳市總面積為1925.8平方公裡,建成區面積為813平方公裡,2016年常駐人口為1190.84萬,是土地稀缺、人口密度高、市容市貌要求高的現代化城市的典型代表。分類情況深圳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2000年起作為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進行垃圾分類的推行嘗試,該次嘗試持續瞭3-4年時間便無疾而終。直至2011年,深圳市開啟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二階段,率先在500個小區與機關單位中進行幹濕分離的試點。2013年,深圳市以18萬元/1000戶的標準對社區、物業等實施單位進行補貼,用於垃圾分類的宣傳以及設備的改造。經過一年的實施,補貼費用降至2014年的10萬元/1000戶。但補貼費用依舊給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效果也並不理想。表面上看分類結果基本達標,但實際情況是社區、物業對收集的生活垃圾進行二次分揀以達到垃圾分類要求,整個過程中居民參與率極低。補貼發至社區、物業的做法不能直接激勵居民對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同時這種補貼方式無法有效激勵社區及物業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2015年開始,深圳市垃圾分類工作進入瞭第三階段,取消對社區、物業的補貼,改為鼓勵性分類,並在原有幹濕二分類的基礎上使用瞭“八大分流、細分類”的方法。目前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每年用於垃圾分類宣傳、政策制定以及組織街道開展工作的專項經費約6000萬元。收費情況2004年深圳市首次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對生活垃圾處理進行收費用於補貼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成本。最終由於收費平臺問題難以解決,計劃無法推行實施。直至2006年,深圳市確定瞭以“定額、間接計費”為主體的生活垃圾處理費收費方案計入水費一並征收,並出臺瞭相關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於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在全市范圍內實施。收繳的費款利用分稅系統進入財政專戶,以確保專款專用。深圳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十年來,已累計收繳生活垃圾處理費約52億元(收繳率達到93%),基本覆蓋8個處置場/廠的運營處理費用(以2016年為例,2016年深圳市日均處理生活垃圾1.56萬噸,焚燒廠、填埋場運營處理總費用約為5.1億元)。深圳市對生活垃圾處理進行瞭成本核算,並以此為依據制定瞭相應收費標準,具體方法如下:首先以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簽訂的BOT協議中的政府付費標準加權平均值作為深圳市生活垃圾處理總成本,按2007年焚燒與填埋比例4:6計算約為125元/噸。再以每人每天產生1.2kg生活垃圾,每戶人口3.02人計算,每戶每月共產生生活垃圾108.7kg,約產生生活垃圾處理成本13.59元。最後按每戶平均產生污水23m3計算,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約為0.59元/m3污水排放。其中:C:人均生活垃圾處理成本,元/m3N: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kg/人/天P:戶均人口,人/戶ωi:第i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處理能力占總能力權重Qi:第i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BOT協議中處理單價,元/噸S:戶均用水量,m3/月α:自來水、污水轉換系數,即每使用1噸自來水產生α噸污水,α≈0.9對企業采取核定標準制度,即每年對產廢企業進行核定,確定其耗水量及產廢量。對高耗水企業可由企業申請,按實際生活垃圾清運處理量進行收費。自2007年垃圾處理費征收以來,2007、2008、2009年深圳市垃圾處理費征收總額分別達4.3億、4.8億、4.85億元,收繳率高達93%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實際應用表明,這種收費模式成功實現瞭垃圾處理費用的征收,解決瞭垃圾收費過程中的“收繳率低”和“收費成本高”的問題。處理情況目前,深圳市共有在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5座,設計處理能力共計7125噸/日;衛生填埋場3座,設計處理能力共計4600噸/日,總計生活垃圾處理設計能力約1.2萬噸/日。2016年深圳市實際生活垃圾處理量約1.5萬噸/日,處理能力已不足,處理設施壓力劇增。深圳市已規劃、在建3座生活垃圾焚燒廠,預計2018年起逐步投運,屆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將達到1.7萬噸/日,基本滿足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需求,力爭做到原生垃圾零填埋,將填埋場剩餘庫容全部用於焚燒爐渣、飛灰等的安全填埋處理,以節約用於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土地資源。為瞭完善垃圾分類後的垃圾處理配套處置設施,深圳市還積極規劃、建設瞭數個專用處理設施。如處理能力約400噸/日的大件垃圾拆解廠,利用破碎機及人工拆解工藝對大件垃圾進行資源化回收;處理能力約1130噸/日的餐廚垃圾處理廠,處理費180元/噸、收運費110元/噸,總計年付費約2700萬元;年處理能力50噸左右的燈泡處理設施;年處理能力25噸左右的電池處理設施;建築垃圾綜合利用廠;綠化垃圾集中粉碎廠、配套小型粉碎機;處理能力約80噸/日的菜場垃圾粉碎廠等。北京分類情況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並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2017―2020年)》(簡稱《計劃》),為北京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畫出瞭路線圖,訂立瞭任務書,列出瞭進度表。在非居民端,2017年北京市率先在134傢中央在京單位(87傢國傢機關,47傢中央機關)、27傢駐京部隊,128傢市直機關(含3傢國有企業、3傢學校、3傢醫院)作為首批強制分類工作單位。16區在1700多傢區屬機關開展瞭強制分類。在居民端,從2017年起,以社區和街道為單元,普遍開展瞭“垃圾分類示范片區”的創建工作,涉及全市19個街道,527個社區,6231個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覆蓋人口月90萬戶,250萬人。2017年1-10月份累計分出量達到15.36萬噸,日均512噸,較2016年日均增長瞭9.1%。根據《北京市環境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目前北京市完成瞭3759個垃圾分類達標小區的建設,改造密閉式清潔站750座,逐步提高分類收運覆蓋范圍和作業率,年收運廚餘垃圾量超過試點小區居民垃圾產生量的5%,垃圾分類認知程度和居民參與率逐年提高。收費情況在垃圾收費方面,北京市在非居民端實行瞭餐廚垃圾與一般生活垃圾差別化收費的標準,對餐廚垃圾按照100元/噸,生活垃圾按照300元/噸標準,鼓勵餐館將餐廚垃圾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全市率先對餐飲企業進行瞭餐廚垃圾合同制管理,截至2017年10月底,4.2萬傢正規餐飲企業已全部簽訂合同。此外,垃圾源頭排放登記將隨著垃圾示范片區的推進而逐步推進,最終要逐步落實到全面實現“誰產生誰付費”。而在居民小區方面,北京市的收費力度較小,仍沿用1999年收費標準,常住居民3元/月/戶;外地來京人員2元/月/人,由物業代征或環衛部門直接上門征收。而與廣州的情況類似,直接征收的方式收繳成本高,收繳率低,實際征收情況不佳,居民端垃圾處理的支出幾乎由財政完全承擔,與“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相悖。2016年,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共246萬元,居民端實際的收費與巨額的生活垃圾處理成本相較可謂杯水車薪,主要依靠政府進行財政補貼。處理情況與其他城市相比,作為首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相對較好。預計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3萬噸/日以上,滿足生活垃圾處理實際需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圖 5 2017年北京各區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匯總(不含堆肥)註:根據北京市城管委官網最新統計情況顯示,圖中順義焚燒設施截止到2017年5月處於暫停情況,未在運行。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截止到2017年9月,除東西城、門頭溝外,全市其餘13個區的再生資源回收市場總計64個,分揀回收攤位781個,收運量達到387萬噸。上海分類情況2017 年,上海市垃圾分類“綠色賬戶”年度新增 210 萬戶,全市累計覆蓋 410萬戶,超額完成推進任務;建立單位強制分類制度,加強告知、指導、檢查和執法,共發放告知書 5 萬餘份;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6% 。開展松江、奉賢、崇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創建,完成全市 9 個涉農區域300 個分類示范村創建工作。2018年3月份,上海出臺瞭《關於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4月份又出臺瞭《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在7月30日上海市召開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透露,上海對分類實效進行專項統計顯示,到6月底,全市餐廚垃圾、居住區的垃圾、菜市場的果蔬垃圾等日均分類量達到3641噸,超出計劃指標的3483噸,兩網融合系統的可回收物收集量為443噸,是去年日均量是2.43倍。2018年7月底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表示,上海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將向“定時定點投放”方向逐步推行,是否收費有待進一步研究。到2020年底上海將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2018年11月20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20日上午提交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二審。草案中,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責任主體、政府職責分工及違反垃圾分類行為的處罰作出規定。這是上海自1996年以來開展瞭多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進工作以來,進行的首部相關法律立法工作。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劉建國教授認為,上海此次針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立法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生活垃圾分類責任體系的構建上,對垃圾產生者、處理者的邊界劃分清楚。這是上海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以來走出的關鍵一步。收費情況與上述三個城市相比,上海市在垃圾收費方面的推進較為滯後。目前,尚未對居民端開征垃圾處理費,僅對非居民單位征收。其中單位生活垃圾(不含餐廚垃圾)基數內40元/桶基數外80元/桶;餐廚垃圾(不含餐廚廢棄油脂)基數內60元/桶,基數外120元/桶;高級場所生活垃圾80元/桶,基數外160元/桶(每桶240升)。處理情況根據《2017 年上海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2017 年,上海市生活垃圾清運總量 899.5 萬噸,無害化處理量 899.5 萬噸,無害化處理率 100%。其中,生活垃圾衛生填埋 358.05 萬噸,焚燒 360.81 萬噸,堆肥處理 12.49 萬噸,餐廚垃圾、廚餘垃圾、廢棄油脂資源化利用及其他回收利用等 168.15 萬噸。2017年,建成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處理能力 1500 噸/日;采用厭氧技術,建成浦東有機質固廢處理廠,處理能力 300 噸/日;采用好氧技術,建成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一期),處理能力 200 噸/日,閔行餐廚再生資源中心(二期)開工建設。當前,全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能力達24650噸/日,其中焚燒13300噸/日。但與上海市高度密集的人口相比,處理能力仍有一定缺失。
丁寧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高級行業分析師UCL環境工程碩士/南開大學環境工程本科,現主要從事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衛及垃圾分類研究、公用事業價費機制研究。曾參與英國、墨西哥、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多個國傢和地區環境咨詢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研究項目等。擅長利用數據挖掘及分析、財務分析等工具尋找行業投資新機遇、剖析環境產業格局。(編輯:Wendy)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204/65086.html